Archive

Posts Tagged ‘Vim’

用 Vim/VsCode 来写 WordPress 博客

May 8th, 2019 3 comments

试用过一段时间各种静态页面博客系统,Hugo 这些,虽然发展的不错,但是比起 WordPress 来还是太弱了。WordPress 毕竟是发展了 15 年的东西各种功能和插件都比较完善。

所以这次回过头来重新使用 WordPress,顺便做了升级,速度更快了(升级 PHP7,引入页面缓存等),代码高亮等各种小功能也调优了一下,又加了一些类似热门文章和访问计数等小功能。

然后我写了一个命令行工具,可以让我在喜欢的文本编辑器里用 MarkDown 写博客,然后命令行发布到 WordPress,具体见 markpress 相关文档。

下面是一些调优后的效果,首先 Markdown 的代码块,使用 highlight.js 以后好看很多: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Hello, World !!\n");
    return 0;
}

这个插件支持 185 种语言(包括 Vim)的高亮,可以选择 89 种主题,是目前最强的代码高亮解决方案。

MarkPress 页面生成基本尊崇 Github 规范:

  1. 连接会被自动识别,只需要直写 URL,就会自动识别出来加上 <a> 标签。
  2. 比如双波浪线包围的内容 ~~测试~~ 会被划掉显示为:测试
  3. 比如 Github Emoji,直接写 :smile: 的 shortcode,就会变成 :smile: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github 没有的扩展,比如:

折叠菜单点击左边箭头打开

第一行隐藏的折叠内容
第二行隐藏的折叠内容

MathJax 的内嵌公式,被 $ 符号包围住的内容会被识别成 latex 公式:

$z=\sqrt{x^2 + \sqrt{y^2}}$

得到:

$z=\sqrt{x^2 + \sqrt{y^2}}$

然后是 GraphViz 图形,现在在 MarkDown 中用 viz-{引擎名称} 开头的代码块:

```viz-dot
digraph G {
   A -> B
   B -> C
   B -> D
}
```

能被转换为内嵌 SVG 代码,并被主流浏览器正常显示:

Read more…

Categories: 随笔 Tags:

VimScript 五分钟入门(翻译)

May 26th, 2018 No comments

译注:折腾 Vim 当然要能看懂和改写相关脚本,而中文资料匮乏,缺一个提纲挈领的教程。本文翻译自 Andrew Scala 的 《Five Minute Vimscript》,立足于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掌握 VimScript 的基础和要点,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份语言速查表。

Vim有着丰富的内建文档系统,使用 :h <关键词> 就可以阅读,如果你想在方便的尝试各种 vimscript ,你可以通过 NORMAL 模式下使用 gQ 命令进入 VimScript 的交互式环境调试命令。

注意:下面的例子中会包含一些形如 <符号> 的符号,意味着正式使用时应该被完全替换成真实的东西,包括左右两边的尖括号。而单独的 <> 在 VimScript 中被用作比较符号。

变量

  • let 命令用来对变量进行初始化或者赋值。
  • unlet 命令用来删除一个变量。
  • unlet! 命令同样可以用来删除变量,但是会忽略诸如变量不存在的错误提示。

默认情况下,如果一个变量在函数体以外初始化的,那么它的作用域是全局变量;而如果它是在函数体以内初始化的,那它的作用于是局部变量。同时你可以通过变量名称前加冒号前缀明确的指明变量的作用域:

  • g:var – 全局
  • a:var – 函数参数
  • l:var – 函数局部变量
  • b:var – buffer 局部变量
  • w:var – window 局部变量
  • t:var – tab 局部变量
  • s:var – 当前脚本内可见的局部变量
  • v:var – Vim 预定义的内部变量

你可以通过 $name 的模式读取或者改写环境变量,同时可以用 &option 的方式来读写 vim 内部的设置值。

数据类型

Number:32 位有符号整数

-123
0x10
0177

Float: 浮点数,需要编译 Vim 的时候,有 +float 特性支持

123.456
1.15e-6
-1.1e3

String: NULL 结尾的 8位无符号字符串

"ab\txx\"--"
'x-z''a,c'

Funcref: 函数引用,函数引用类型的变量名必须以大写字母开头

:let Myfunc = function("strlen")
:echo Myfunc('foobar') " Call strlen on 'foobar'.
6

List: 有序列表

:let mylist = [1, 2, ['a', 'b']]
:echo mylist[0]
1
:echo mylist[2][0]
a
:echo mylist[-2]
2
:echo mylist[999]
E684: list index out of range: 999
:echo get(mylist, 999, "THERE IS NO 1000th ELEMENT")
THERE IS NO 1000th ELEMENT

Dictionary: 无序的 Key/Value 容器

:let mydict = {'blue': "#0000ff", 'foo': {999: "baz"}}
:echo mydict["blue"]
#0000ff
:echo mydict.foo
{999: "baz"}
:echo mydict.foo.999
baz
:let mydict.blue = "BLUE"
:echo mydict.blue
BLUE

没有布尔类型,整数 0 被当作假,其他被当作真。字符串在比较真假前会被转换成整数,大部分字符串都会被转化为 0,除非以非零开头的字符串才会转化成非零。

Read more…

Categories: 随笔 Tags:

Vim 8 下 C/C++ 开发环境搭建

April 22nd, 2018 19 comments

挺多人问怎么在 Vim 中搭建 C/C++ 开发环境,我本来想找篇文章发给人家,结果网上看了一圈,要不就是内容太过陈旧,要不就是太过零碎,不成体系。2018 年了,Vim 8 发布已经一年半,各大 Linux 发行版和 Mac OS X自带的 Vim 都已经跟进到 8了,不少文章还在介绍一些十年前的老方法。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那如何高效的再 Vim 8 中开发 C/C++ 项目呢?假设你已经有一定 Vim 使用经验,并且折腾过 Vim 配置,能够相对舒适的在 Vim 中编写其他代码的时候,准备在 Vim 开始 C/C++ 项目开发,或者你已经用 Vim 编写了几年 C/C++ 代码,想要更进一步,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畅的话,本文就是为你准备的:

插件管理

为什么把插件管理放在第一个来讲呢?这是比较基本的一个东西,如今 Vim 下熟练开发的人,基本上手都有 20-50 个插件,遥想十年前,Vim里常用的插件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过去我一直使用老牌的 Vundle 来管理插件,但是随着插件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频繁,Vundle 这种每次更新就要好几分钟的东西实在是不堪重负了,在我逐步对 Vundle 失去耐心之后,我试用了 vim-plug ,用了两天以后就再也回不去 Vundle了,它支持全异步的插件安装,安装50个插件只需要一分钟不到的时间,这在 Vundle 下面根本不可想像的事情,插件更新也很快,不像原来每次更新都可以去喝杯茶去,最重要的是它支持插件延迟加载:

" 定义插件,默认用法,和 Vundle 的语法差不多
Plug 'junegunn/vim-easy-align'
Plug 'skywind3000/quickmenu.vim'

" 延迟按需加载,使用到命令的时候再加载或者打开对应文件类型才加载
Plug 'scrooloose/nerdtree', { 'on':  'NERDTreeToggle' }
Plug 'tpope/vim-fireplace', { 'for': 'clojure' }

" 确定插件仓库中的分支或者 tag
Plug 'rdnetto/YCM-Generator', { 'branch': 'stable' }
Plug 'nsf/gocode', { 'tag': 'v.20150303', 'rtp': 'vim' }

定义好插件以后一个::PlugInstall 命令就并行安装所有插件了,比 Vundle 快捷不少,关键是 vim-plug 只有单个文件,正好可以放在我 github 上的 vim 配置仓库中,每次需要更新 vim-plug 时只需要 :PlugUpgrade,即可自我更新。

抛弃 Vundle 切换到 vim-plug 以后,不仅插件安装和更新快了一个数量级,大量的插件我都配置成了延迟加载,Vim 启动速度比 Vundle 时候提高了不少。使用 Vundle 的时候一旦插件数量超过30个,管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用了 vim-plug 以后,50-60个插件都轻轻松松。

符号索引

现在有好多 ctags 的代替品,比如 gtags, etags 和 cquery。然而我并不排斥 ctags,因为他支持 50+ 种语言,没有任何一个符号索引工具有它支持的语言多。同时 Vim 和 ctags 集成的相当好,用它依赖最少,大量基础工作可以直接通过 ctags 进行,然而到现在为止,我就没见过几个人把 ctags 用对了的。

就连配置文件他们都没写对,正确的 ctags 配置应该是:

set tags=./.tags;,.tags

这里解释一下,首先我把 tag 文件的名字从 tags 换成了 .tags,前面多加了一个点,这样即便放到项目中也不容易污染当前项目的文件,删除时也好删除,gitignore 也好写,默认忽略点开头的文件名即可。

前半部分 ./.tags; 代表在文件的所在目录下(不是 :pwd 返回的 Vim 当前目录)查找名字为 .tags 的符号文件,后面一个分号代表查找不到的话向上递归到父目录,直到找到 .tags 文件或者递归到了根目录还没找到,这样对于复杂工程很友好,源代码都是分布在不同子目录中,而只需要在项目顶层目录放一个 .tags文件即可;逗号分隔的后半部分 .tags 是指同时在 Vim 的当前目录(:pwd命令返回的目录,可以用 :cd ..命令改变)下面查找 .tags 文件。

最后请更新你的 ctags,不要再使用老旧的 Exuberant Ctags,这货停止更新快十年了,请使用最新的 Universal CTags 代替之,它在 Exuberant Ctags 的基础上继续更新迭代了近十年,如今任然活跃的维护着,功能更强大,语言支持更多。

(注意最新版 universal ctags 调用时需要加一个 –output-format=e-ctags,输出格式才和老的 exuberant ctags 兼容否则会有 windows 下路径名等小问题)。

自动索引

过去写几行代码又需要运行一下 ctags 来生成索引,每次生成耗费不少时间。如今 Vim 8 下面自动异步生成 tags 的工具有很多,这里推荐最好的一个:vim-gutentags,这个插件主要做两件事情:

  • 确定文件所属的工程目录,即文件当前路径向上递归查找是否有 .git, .svn, .project 等标志性文件(可以自定义)来确定当前文档所属的工程目录。
  • 检测同一个工程下面的文件改动,能会自动增量更新对应工程的 .tags 文件。每次改了几行不用全部重新生成,并且这个增量更新能够保证 .tags 文件的符号排序,方便 Vim 中用二分查找快速搜索符号。

vim-gutentags 需要简单配置一下:

" gutentags 搜索工程目录的标志,碰到这些文件/目录名就停止向上一级目录递归
let g:gutentags_project_root = ['.root', '.svn', '.git', '.hg', '.project']

" 所生成的数据文件的名称
let g:gutentags_ctags_tagfile = '.tags'

" 将自动生成的 tags 文件全部放入 ~/.cache/tags 目录中,避免污染工程目录
let s:vim_tags = expand('~/.cache/tags')
let g:gutentags_cache_dir = s:vim_tags

" 配置 ctags 的参数
let g:gutentags_ctags_extra_args = ['--fields=+niazS', '--extra=+q']
let g:gutentags_ctags_extra_args += ['--c++-kinds=+px']
let g:gutentags_ctags_extra_args += ['--c-kinds=+px']

有了上面的设置,你平时基本感觉不到 tags 文件的生成过程了,只要文件修改过,gutentags 都在后台为你默默打点是否需要更新数据文件,你根本不用管,还会帮你:

setlocal tags+=... 

为当前文件添加上对应的 tags 文件的路劲而不影响其他文件。得益于 Vim 8 的异步机制,你可以任意随时使用 ctags 相关功能,并且数据库都是最新的。需要注意的是,gutentags 需要靠上面定义的 project_root 里的标志,判断文件所在的工程,如果一个文件没有托管在 .git/.svn 中,gutentags 找不到工程目录的话,就不会为该野文件生成 tags,这也很合理。想要避免的话,你可以在你的野文件目录中放一个名字为 .root 的空白文件,主动告诉 gutentags 这里就是工程目录。

最后啰嗦两句,少用 CTRL-] 直接在当前窗口里跳转到定义,多使用 CTRL-W ] 用新窗口打开并查看光标下符号的定义,或者 CTRL-W } 使用 preview 窗口预览光标下符号的定义。

我自己还写过不少关于 ctags 的 vimscript,例如在最下面命令行显示函数的原型而不用急着跳转,或者重复按 ALT+; 在 preview 窗口中轮流查看多个定义,不切走当前窗口,不会出一个很长的列表让你选择,有兴趣可以刨我的 vim dotfiles

编译运行

再 Vim 8 以前,编译和运行程序要么就让 vim 傻等着结束,不能做其他事情,要么切到一个新的终端下面去单独运行编译命令和执行命令,要么开个 tmux 左右切换。如今新版本的异步模式可以让这个流程更加简化,这里我们使用 AsyncRun 插件,简单设置下:

Plug 'skywind3000/asyncrun.vim'

" 自动打开 quickfix window ,高度为 6
let g:asyncrun_open = 6

" 任务结束时候响铃提醒
let g:asyncrun_bell = 1

" 设置 F10 打开/关闭 Quickfix 窗口
nnoremap <F10> :call asyncrun#quickfix_toggle(6)<cr>

该插件可以在后台运行 shell 命令,并且把结果输出到 quickfix 窗口:

最简单的编译单个文件,和 sublime 的默认 build system 差不多,我们定义 F9 为编译单文件:

Read more…

Categories: 随笔 Tags:

Vim 中文速查表/Cheatsheet(全网最完善)

March 7th, 2018 No comments

春节期间整理了一份 Vim 中文速查表,免得经常东搜索西搜索的:

https://github.com/skywind3000/awesome-cheatsheets/blob/master/editors/vim.txt

看了一下,应该是现在 Vim 所有中英文速查表里最完善的一份,有时候速查表比看书搜网页高效多了。

Categories: 随笔 Tags:

终端里正确设置 ALT 键和 BS 键

February 23rd, 2018 No comments

不管你在终端下使用 vim/neovim, emacs, nano 或者 zsh,你都会碰到使用 ALT 键的情况(终端下叫做 meta键),而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终端软件的默认设置都无法正确使用 ALT 键。

要在终端下正确使用 ALT键最简单的做法是:首先将终端软件的 “使用 Alt键作为 Meta键” 的功能打开,意思是如果你在终端下按下 ALT+X,那么终端软件将会发送 <ESC>x 两个字节过去,字节码为:0x27, 0x78。

SecureCRT:终端设置

XShell4 终端设置:

其他终端软件里:

  • Putty/MinTTY 默认ALT+X 就是发送 <ESC>x过去
  • Mac下面的 iTerm2/Terminal.app 需要跟 XShell / SecureCRT一样设置一下
  • Ubuntu 下面的 GnomeTerminal 默认也是发送 <ESC>x过去的
  • 任意平台下面的 xterm 可以配置 ~/.Xdefaults 来设置这个行为。

这样的话,终端里的软件就能识别你的 ALT 组合键了,设置好以后,你可以在终端下使用命令:

showkey -a

来查看自己的设置正确不,是不是按下 ALT_a 后正确发送了 0x1b, 0x61 两个字节过去了?

功能键超时

那么终端里按下 ALT_X 和先按 ESC 键再按 X键有什么区别呢?答案是没有区别,你在 emacs 中快速先后按下 ESC 和 v 的话,emacs 就会以为你按了 ALT_v,然后给你来个上翻页了。

远程主机一般靠超时来区别到底是 ALT_X 还是先按 ESC 再按 X 键,如果你 100 毫秒内先后发送了 ESC 和 X 过来,远程主机会识别成 ALT_X 键,否则识别成 ESC 和 X 两个键,这个超时时间可以设置,一般设置成 100ms 或者 50ms ,但不要低于 25ms,否则网络一卡可能有概率会判断错误。

在 Vim/NeoVim 中你可以通过 ttimeoutlen 来设置功能键超时检测为 50 毫秒,比如:

:set ttimeout ttimeoutlen=50

而 tmux 中,也有类似配置,比如:

set-option -g escape-time 50

就连 ncurses 库中也有类似功能键超时检测的设置,来区别到底是功能键/组合键,还是数个单独的按键。这里你可能觉得这样靠超时检测很不可靠,那你要问 VT100, VT220 的标准制定者了。不过我个人常年设置成 50 毫秒后,连接到各种国内外速度不一的主机上并没有被网速慢把功能键卡成两个键的情况,应该是终端软件中本身也在尽量保证同一组按键序列能够尽量同时发送,所以我链接到国外 rtt=400 左右的主机上工作时,尽管网速经常不稳定,也没有发生错误识别的问题,那其他网速正常的主机就更不用担心了。

更友好的终端设置

上面在 SecureCRT / XShell 中设置了将 alt 键作为发送 +ESC x 的 meta 键后,你会发现,终端软件中固有的一些 ALT 组合键全部失效了,比如原来在终端中 ALT_1 到 ALT_9 可以切换终端的 TAB,ALT_B 可以打开链接管理器,这下都全部用不了了,这是件比较坑爹的事情,能不能保留有限的几个 ALT 组合键给终端软件使用,剩下的全部当作 meta 键呢?答案是可以的,先取消终端里 ALT 当作 meta 键的设置,恢复成默认状态,然后打开终端软件 keymap 设置窗口,将你不需要保留的 ALT 组合键全部设置成发送 +ESC x 字符串。

那么一个个设置可能有些麻烦,对于 SecureCRT 的话,我生成了一个配置文件:

A   VK_A                    "\033a"
A   VK_D                    "\033d"
A   VK_E                    "\033e"
A   VK_G                    "\033g"
A   VK_H                    "\033h"
....
AS  VK_A                    "\033A"
AS  VK_B                    "\033B"
AS  VK_C                    "\033C"
AS  VK_D                    "\033D"

可以到 这里 下载现成的,在 keymap editor 窗口中加载进去即可。

这份 keymap 配置除了保留了 SecureCRT 常用的 ALT_1 – ALT_9 ,ALT_B, ALT_R 和 ALT_I 外,其他的 alt 组合都设置成了 +ESC x 的 meta 键序列。并且将 ALT_SHIFT_1 到 ALT_SHIFT_9 映射到了终端里的 +ESC 1 到 +ESC 9 ,也就是说你的 ALT+数字 被保留给软件切换TAB用了,而 ALT+SHIFT+数字 被映射成了终端链接中的 ALT+数字,这样在终端里碰到需要 ALT+数字 的地方,可以用 ALT+SHIFT+数字 来代替。

设置好以后,可以继续使用 Linux 下的 showkey -a 命令查看一下是否正常。

Vim里识别 ALT 键

前面在终端软件里配置好 ALT键,但是 Vim 的话,由于历史原因,需要在你的 vimrc 里加一段键盘码配置:

function! Terminal_MetaMode(mode)
    set ttimeout
    if $TMUX != ''
        set ttimeoutlen=30
    elseif &ttimeoutlen > 80 || &ttimeoutlen <= 0
        set ttimeoutlen=80
    endif
    if has('nvim') || has('gui_running')
        return
    endif
    function! s:metacode(mode, key)
        if a:mode == 0
            exec "set <M-".a:key.">=\e".a:key
        else
            exec "set <M-".a:key.">=\e]{0}".a:key."~"
        endif
    endfunc
    for i in range(10)
        call s:metacode(a:mode, nr2char(char2nr('0') + i))
    endfor
    for i in range(26)
        call s:metacode(a:mode, nr2char(char2nr('a') + i))
        call s:metacode(a:mode, nr2char(char2nr('A') + i))
    endfor
    if a:mode != 0
        for c in [',', '.', '/', ';', '[', ']', '{', '}']
            call s:metacode(a:mode, c)
        endfor
        for c in ['?', ':', '-', '_']
            call s:metacode(a:mode, c)
        endfor
    else
        for c in [',', '.', '/', ';', '{', '}']
            call s:metacode(a:mode, c)
        endfor
        for c in ['?', ':', '-', '_']
            call s:metacode(a:mode, c)
        endfor
    endif
endfunc

call Terminal_MetaMode(0)

然后你就可以正确在 Vim 映射 ALT 键了,具体原理见 :help set-termcap 以及:

https://www.skywind.me/blog/archives/1846

其他的诸如 emacs, nano 和 neovim 等都不需要额外设置。

终端里正确设置 BS 键

还是 VT100 的历史原因,BACKSPACE 键和 CTRL-H 给混淆起来了,默认情况下,终端里不管按 CTRL-H 还是 BACKSPACE 时都是发送 ASCII 码为 0x08 的 ^H 过去。导致我们想在 Vim/Emacs 中映射 CTRL-H 去干别的事情时会影响到 BACKSPACE 键的使用。

因此得按照 VT220 的新标准修改一下 BACKSPACE 的设置,让它发送 ASCII 码 0x7f 即 ^? 过去:

  • SecureCRT: Session Options -> Terminal -> Emulation -> Mapped Keys, 勾选 Backspace sends delete
  • XShell: Properties -> Terminal -> Keyboard 里,把<BS>设置成 127,而 <DEL>设置成 VT220 Del
  • Putty: 好像默认是 ^? 的不过需要到:Configuration -> Terminal -> Keyboard 下面下确认下 The Backspace key 是 Control-? (127)
  • Terminal.app: 好像默认是发送 ^? 的,你也可以到 Profiles Advanced 下面确认下 “Delete sends Control-H” 没有勾选。
  • iTerm2: 默认也是发送 ^? 的,可以到 Profiles -> Keys下面确认一下 “Delete key sends ^H” 没有被勾选。
  • Gnome-Terminal: 默认发送 ^? 的,参见具体文本配置文件。
  • MinTTY: 设置 vt220/xterm 的话,默认发送 ^? 的,似乎还不能改。

你要深究原因的话,可以见:

https://www.skywind.me/blog/archives/1857

修改好以后可以继续运行:

showkey -a

检查一下,你的 BACKSPACE 键被按下时是否正确发送了 0x7f 字符过去。设置成功的话,终端下 CTRL-h 和 backspace 就不会出现混淆问题了。

Categories: 随笔 Tags:

如何优雅的使用 Vim

June 20th, 2017 2 comments

根据 Bram 前后几个关于高效使用 Vim的视频,大家每天需要花很多时间来编辑:代码、文档、邮件、日志 等等,除去这些外,还要分时间参加会议和人沟通,每个人的时间却都是不够的,优雅使用 Vim 无外乎:

  • 检测不高效的地方:你的整个工作流里,什么地方比较浪费时间?
  • 寻找一个更快的方式:官方文档,学习他人经验,自己编写 VimScript
  • 使它习惯化:开始使用,并且不断完善

以上三点反复循环,能让你的 Vim 越来越顺手。所以重点是根据自己的工作流不断迭代。而不是象大部分教程那样教你安装一大堆插件。插件都是别人写的为了解决通用需求而提炼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具体需求都有差别。上面这三点我屡试不爽,随着时间增长,有种越来越顺手的感觉,举几个我具体碰到的例子:

问题1:边开发边参考网上解决方案的问题

比如碰到问题搜到一段代码,需要试一下,一会又看会 Chrome ,一会又切回 GVim 里去写代码,反复 ALT_TAB,有时候中间使用了一下资源管理器或者其他程序,ALT_TAB 的顺序就会被打乱,你一切换就切跑了,十分低效。

于是我用 VimScript + 内嵌 Python 写了一个功能,按快捷键可以让 GVim 在透明/不透明两种状态间自由切换:

就是 VimScript 简单封装一个函数,里面用内嵌 Python 找到 GVim 的顶层 HWND,并设置透明度。平时默认不透明,需要参考其他资料时切换成透明,参考完了又快捷键切换回来,感觉比缘来切来切去顺畅很多。

问题2:浏览文档时的窗口滚动问题

比如你在抄写或者改写一段代码,窗口分为左右两个,左边是你引用参考的源代码,右边是你正在编辑的源代码。你抄着抄着,抄到左边最后一行了,或者你想前后看看正在引用的文本,你就需要将焦点从右边切换到左边,滚动,再切换交点回来,十分麻烦,于是撸一小段 VimScript 来解决这个问题:

" 0:up, 1:down, 2:pgup, 3:pgdown, 4:top, 5:bottom
function! Tools_PreviousCursor(mode)
    if winnr('$') <= 1
        return
    endif
    noautocmd silent! wincmd p
    if a:mode == 0
        exec "normal! \<c-y>"
    elseif a:mode == 1
        exec "normal! \<c-e>"
    elseif a:mode == 2
        exec "normal! ".winheight('.')."\<c-y>"
    elseif a:mode == 3
        exec "normal! ".winheight('.')."\<c-e>"
    elseif a:mode == 4
        normal! gg
    elseif a:mode == 5
        normal! G
    elseif a:mode == 6
        exec "normal! \<c-u>"
    elseif a:mode == 7
        exec "normal! \<c-d>"
    elseif a:mode == 8
        exec "normal! k"
    elseif a:mode == 9
        exec "normal! j"
    endif
    noautocmd silent! wincmd p
endfunc

把这个函数绑定到 ALT_U, ALT_D 两个按键上,你正在编辑着当前文档时,不用退出 INSERT 模式,更不用切换窗口交点,直接 ALT_U, ALT_D,就可以上下滚动正在参考的文档内容了,有了这个改进后,我的工作又高效了那么一点点。

同理,Quickfix 窗口经常用来查看编译错误,或者 Grep 结果,我也写了一个专门针对 Quickfix 窗口的滚屏函数,不用切焦点随时浏览 Quickfix 内容。

Read more…

Categories: 随笔 Tags:

用vim被人说装逼,怎么办?

May 31st, 2017 No comments

从没见过 Vim 的用户神经病跑到 IDE / 大JB / sublime / vscode / atom … 话题下去砸场,让他们来用 Vim;反而天天看到 IDE / 大JB / sublime / vscode / atom 的用户天天跑到 Vim 话题板块下来劝退,骂装逼,骂程序写不好用编辑器找存在感,我就有点奇怪了。

究竟是谁在这里找存在啊?为何哪些板块下有些人天生就有那么大的优越感,觉得用 Vim 的人都是程序写的差的,不如他们的人呢?甚至因为写程序主要实在思考,其次才是在编辑,所以就觉得程序写的好的人编辑速度或者打字速度很慢居然是一种光荣。

按这种神逻辑, 写中文文章大部分也是思考,是不是要建议大家把联想输入法关闭,倒退到全拼时代才满意啊?不是还有文学大师至今不会打字全靠手写么,想学吗?这就叫反智,vim提高效率以后正是帮你解放大脑去思考,编辑工作直接小脑加脊柱反射就完成了,根本不需要把大脑费在编辑上。

我看很多 IDE 重度用户也很喜欢用 vscode / sublime 的嘛,为何不准别人 Vim 了呢? vscode / sublime 出来前觉得 IDE天下第一,vscode / sublime 出来后又觉得快速开发真方便;觉得 vscode/ sublime 配置性强,扩展丰富跨平台,集成 git 方便。我就奇怪了,这是在夸 Vim 么?这些点上 Vim 可以甩前两者十条街啊,只不过上手难点而已。

再说 IDE 板块有些用户,过来砸场也就砸了,根本砸不到点上,什么 Vim 不支持带上下文语义的智能补全的说法都出来了。jedi / deoplete / YCM / clang completor 等插件,都被吃了?

Categories: 未分类 Tags:

Emacs/Vim 深度比较

December 25th, 2016 2 comments

生命在于折腾,折腾完了 Atom Editor,开始跟着陈斌大婶和 purcell的配置折腾 Emacs,比较下。很多人都在比较键位,比较插件,这是十分肤浅的,我们比较点深入的东西:

代码结构

  • Emacs 源代码:eLisp 79%, C 21%
  • Vim 源代码:C 52%, VimScript 48%

从代码结构上来讲,Emacs的代码最多的是 elisp,C代码只是一个微内核,Vim 里C代码还是大头。当然不排除 24.X, 25.X以后 Emacs源代码里带了好几个重量级的包,而 Vim向来比较精简一些,官方没带啥大点的插件有关。去除自带插件后,Emacs的 elisp代码比例应该会下降很多,不过总体来说,Emacs有更多组件使用 elisp开发而成,也就是说可以被用户修改或者替换的地方比 Vim要多,当然速度也会相应慢一点(比如 Emacs新打开上万行的文件连续按住PageDown时cpu 100%占满),不过比较大 JB,Atom Editor来说,还是快不少。

系统接口

大框架基本类似:

  • Vim 可以操作: buffer, window, tabpage, 光标,marker, region 跳转表等等。
  • Emacs 可以操作:buffer, window, frame, 光标,marker,region 异步进程 等等。

Vim 有 local,Emacs有 mode,Vim有事件触发,Emacs有各种钩子,基本大框架类似的。

键位设置也都很灵活,会配置的话,可以把 Emacs键位全部弄成 Vim的,比如 Evil,或者Vim里面也可以配制成进去就自动进入插入模式,全部用 Emacs键位。

具体到比如 buffer 或者窗口里面,Emacs的窗口或者 buffer /window 属性更多一些,Vim也有一些 Emacs没有的基础设施,比如 jumplist, quickfix之类的,不过 Emacs也可以用插件实现,实现 jumplist没问题,比较独立,但每个插件实现一个类似的 quickfix的东西,实在是比较蛋疼。

脚本语言

VimScript 类似 Lua,但更啰嗦些,没啥好说的,要上手可能就是2-3天的样子,主要是实际编写中熟悉各种 Vim内部结构体系,以及api。

EmacsLisp 类似 clisp,稍微有些区别而已。clisp中的向量: (vector 1 2 3 4) 在 elisp中可以用中括号来表示:[1 2 3 4] 这样对减少小括号数量有一些帮助,代码读起来没那么拗口,可惜实际写 elisp的过程中,向量用的并不多,各种插件用的最多的还是 list,alist,plist 几种容器,小括号还是满天飞,如果不借助编辑器的匹配,缩进,还有彩虹括号(不同层次的括号用不同颜色的小插件)代码很难阅读,自己写好写点,看别人代码要对括号对半天(特别是他们把很多写一行的话)。

Lisp变量可视范围比较好用,局部变量可以 “遮盖住” 全局变量,比如你在 VimScript里面要临时跳转到一个新目录需要这么写:

let cd = haslocaldir()? "cd" : "lcd"
let saved = getcwd()
silent! exec cd "my new directory"
......
silent! exec cd saved

而 elisp里面,利用局部变量遮盖特性,简单的:

(let ((default-directory "my new directory"))
  .....
  )

在这个 let的作用范围内,buffer的全局变量 default-directory 被新定义的同名局部变量给遮盖住了,里面的代码(包括调用外面定义的函数)取这个名字的变量,都会取到你新定义的变量,作用范围结束就恢复了,这样比 vimscript方便不少,类似的用法还有 (with-selected-window new-window...) 把当前窗口设置成 new-window并做一些事情,当离开代码作用域以后,自动恢复成先前的窗口,如果VimScript来做这事情,又需要保存前窗口,然后跳转,最后又恢复。

VimScript在 vim6.0及以前的时代里比 EmacsLisp弱很多,连个 List,HashTable之类的容器都没有,怎么写复杂的程序嘛,Vim7.0以后补充了字典和列表还有三元式,简单面向对象等,终于可以写点复杂的东西了,而 Vim下很多传奇性的插件,其实也正是 7.0以后才出现的。Vim8.0以后又进一步补充了匿名函数和 partial function (类似简陋版的 curry 函数)等等特性,除了啰嗦外,写点复杂东西问题不大,比如前久有人用 VimScript写了一个 C编译器,可以在Vim里跑 C脚本。

Lisp里面的宏类似C++模版加强版,C++模版只有一层,定义好模版,然后生成代码。Lisp的宏可以先用程序生成模版,再由模版生成代码,类似模版的模版。不过实际使用中,为了不让自己的代码飞的太远,难以维护,大部分插件开发者在 elisp里面最多就是 require一下 common lisp的兼容包,用一些 common lisp里面诸如 loop, for, incf, case 之类的通用宏,自己定义也限于定义一些小工具,没有人丧心病狂的搞一些影响程序结构的东西,定义成另外一门语言。

大部分插件开发者实际上还是把它当作充满括号的 lua 来用,除去一些便利性外,麻烦也还是挺多的。

异步进程

早期的 Vim没有异步进程操作,导致很多插件没有 Emacs那么顺畅,比如生成 tag或者编译,Vim只有傻等着,Emacs可以同时做其他事情,Vim8.0以后异步接口和后台时钟等也比较完善了,假以时日各大常见插件能逐步发挥 8.0特性的时候,相信也能带来一致的体验,包括纯vimscript实现的 shell,以及 gdb集成,发邮件等,问题不大。

Read more…

Categories: 随笔 Tags:
Wordpress Social Share Plugin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